新扶貧 新發展
  來自廣東的“扶貧日”報告⑥
  我省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已經到了攻堅克難的時期。在實踐中,一些駐村扶貧工作隊通過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成為了農村維穩、凝聚民心的生力軍。
  “問題村”的重塑
  從廣場舞到村級法官工作室
  從新豐縣城出發,不到10分鐘便可到達龍圍村。這個距離縣城僅1.8公里的“城邊村”,該村是省委宣傳部的幫扶點。2013年,該村貧困戶還有39戶,低保戶有43戶。
  10月14日上午,當筆者到達龍圍村時,駐村扶貧幹部樊啟林,一身迷彩服,從修葺一新的村行政文化服務中心大步走了出來,他剛和兩位村幹部商量了近期的一些工作。
  去年6月,樊啟林正式進駐該村,從部隊帶下來,事事雷厲,他在短時間考察後,制定三年扶貧計劃——完成34個項目,涉及大小44項內容,預計投資450萬元,帶動社會各種投資250萬元。一年半時間不到,他已經完成了18項,包括實現硬底道路“家家通”,幾十盞路燈照亮這個“城邊村”。
  樊啟林最“得意”的項目,便是這個由一間舊學校改造而成的行政文化服務中心——除了村委的辦公室,這裡設有圖書室、遠程教育培訓中心、乒乓球室,一個以籃球場為中心的村民活動廣場,以及新豐第一個村級法官工作室。
  這裡是龍圍村村民名副其實的活動中心。每當夜幕降臨,這裡就燈火通明,村裡的男女老少,伴著明快的音樂,在此翩翩起舞,享受一天最美好時光。
  就在一年前,村裡卻是另一個樣:村裡最大的娛樂就是打麻將,年輕人賭博成風,吸毒鬧事是常態,2013年有15家村民因賭六合彩賣掉了房子,9人因打架鬧事判刑……
  這個重點幫扶村更是一個問題村,剛進村的樊啟林看到了問題的癥結,他決定“扶貧先扶志”,從改變農村的精神面貌做起。他在廣場舞中找到了靈感。到龍圍村不久,樊啟林就發現一些村民喜歡跳廣場舞,但村裡沒有文化廣場,她們就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房屋前、村道邊跳。樊啟林決定用廣場舞,深入群眾做群眾工作,逐步改變村的社會風氣。不到半年,龍圍村建起了群眾文娛活動中心,樊啟林自費購買了5台廣場音響、40套表演服裝。
  但廣場舞卻沒能一下子在全村火起來,除了少數村民,其他都不好意思跳。於是,村裡的廣場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一位體格健碩的六尺男兒(樊啟林),帶領著一群村姑,跳著廣場舞。這起新鮮事,吸引了婦女姐妹都看熱鬧,看著看著,就開始跳了起來。兩個月後,樊啟林在村裡組織了4支廣場舞隊伍。
  “現在大家都說我是帶著村姑跳舞的扶貧幹部。”樊啟林說,他喜歡這一稱呼,尤其看到村裡的改變,婦女同志每天都趕著晚飯後到廣場跳舞。他還在村裡組織了一支籃球隊,村裡麻將成風的現象得到遏制,一些吸毒管制人員,也來廣場打球。“文化建設加強了,業餘生活豐富了,精神面貌改變了,再加上村級法官工作室定期下鄉解決村民糾紛、普及法制知識,群眾工作更加好做了,村裡以往突出的社會問題也變得更加容易迎刃而解了。”樊啟林說。
  在總結龍圍村經驗基礎上,今年9月中旬,新豐縣在省直、中直駐粵幫扶單位幫扶的15個村已經開展第一批試點,每村建設1個村級法官工作室,由1名法官掛點1個村,每月法官下鄉1次,接受村民法律咨詢,現場調解民事糾紛和群體性事件。駐村幫扶幹部在日常工作中將鄉村文化建設,尤其是法治建設列為主要工作內容,及時向村級法官工作室通報有關村情民意,協助處理民事糾紛和群眾性事件。
  村組織的信任選票
  開具村級“權力清單”
  新豐縣馬頭鎮的秀田村,是和她名字一樣秀麗的村莊。村裡擁有連片超過700畝的肥沃水田,村頭的兩棵古樹,守護了這座村莊已經超過400年。
  楊建華是省委辦公廳派駐秀田的扶貧工作組組長,去年6月到秀田村時,村裡1400多人,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裡有65戶是貧困戶,村集體收入不過2.3萬元,公共基礎設施、水利、用電都不足,村裡所有的發展凸顯為對資源的依賴。
  一開始,楊建華沒有急切解決這些問題。“導致村莊貧困的根源,在於當地落後的思想觀念,尤其沒有一個帶領村民致富的團隊。”楊建華說。他把村裡的幹部培養和制度建設,放在了首位。
  楊建華進村的首件大事,就是在村委設立“一站式服務平臺”,這個平臺里,農村的水、電、計生、社保以及調解事宜,以及代辦鎮、縣的相關手續,都可“一站完成”。支撐這個一站式服務平臺的,則是一份“權力清單”,這份“清單”讓村裡所有權力運行公開化和陽光化運作,以此重塑村委會的形象和凝聚力。
  “這對村幹部素質要求就更高了,尤其在思想觀念上,轉變成為村民服務,這一步也很關鍵。”楊建華說,為此他專門購買了一些社會治理的書籍,派發給當地村幹部,組織他們學習,並安排他們進行電腦技術培訓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培訓,他希望能帶出一個既能帶頭致富,又能勝任基層治理的隊伍。
  楊建華的努力“事半功倍”。一個獲得村民信任的幹部隊伍建立起來之後,楊建華開始實施其扶貧開發實施計劃:在村裡建立一個古樹公園,以古樹公園為核心,將村裡連排的客家老圍屋納入,打造一個生態旅游小鎮;全面整建村裡的基礎設施,為村裡安裝太陽能路燈;大修農田水利,整修4.9公里的排灌水渠;組建楊梅、蔬菜等專業合作社……
  “以前村裡乾一件事,很難達成共識,大小阻礙不斷,甚至出現打架鬥毆、上訪。但以上計劃,全部都對村民進行了公開意見徵集,所有支出全部公開。推進過程中得到村民全面的支持,徵地拆建,對一些農民祠堂以及私產的徵用補償,集約用地發展現代農業,基本沒遇到來自群眾的壓力。”楊建華說。
  如今走進秀田村,一個以兩棵長達400多年古樹為中心的公園已經落成,白牆青瓦的客家圍屋,點綴在綠油油的山間小盆地中。楊建華說,今年國慶期間,秀田村吸引了200多台自駕游私家車前往,這個秀美鄉村,已成為馬頭鎮的一顆山間“明珠”。
  “自己人乾自己事”
  幫助村理事會理事
  清遠市陽山縣稱架瑤族鄉杜菜村,由5個自然村組成,共有9個村民小組,在狹長的山坳里,總耕地和水田面積2000多畝,由村裡1200多人分享,大多年輕村民都出去打工,村裡留下了一塊塊零散的土地。
  今年3月,在清遠市駐村扶貧幹部的幫助下,按照地理和人口分佈,村民選出了四個理事會,理事會成員大多是村裡分族、分姓、分片的權威人士組成,成為村民自治新的組織形式。駐村幹部說關鍵要幫助村民“自己人乾自己事,自己人管自己事兒”。
  理事會在解決村裡土地“細碎化”,推動土地置換整合確權工作中率先發揮作用。杜菜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嚴乾鳳告訴筆者,由於理事會成員的威望、駐村扶貧工作組宣傳發動,村裡非常順利地實現了土地置換整合工作,將零碎的閑置土地整合確權後統一發證,再承包給經濟合作社或專業的種植戶,實現農村土地的增收增益。目前,在村裡成立的專業合作社的支持下,整合的土地上,已經種植了連片的砂糖橘、淮山、沙田柚等經濟作物。“要在以前,村民寧願將土地荒著,也不願意拿出來。”嚴乾鳳說。
  理事會的作用不僅在發展經濟,包括村裡的基礎建設、紅白喜事、環境治理以及其它大小事務,以及黨和國家的政策在農村基層傳達,村民理事會的作用已經顯現。
  10月15日上午,筆者來到杜菜村下的七車村小組時,村民梁永全剛從他承包的淮山地里回來。他是七車村理事會的會長,理事會辦公地點就在他家的客廳。筆者看到,他家客廳的牆上就貼著理事會的章程、工作制度以及有理事會整理出來的村民公約。
  “理事會說明白了,就是讓‘自己人乾自己事’,哪有給自己幹事不積極的?加上還有駐村扶貧幹部一起參與,我們工作更好開展了。”梁永全說,一直以來,通往七車村的一條村道都泥濘不堪,由於缺乏資金,村委乃至鄉黨委都多次組織開會,希望村民自發捐款,共同將這條村道硬化,但都沒有達成結果。在理事會成立後,駐村扶貧幹部協助理事會發動村民捐款改善村裡的道路和村容村貌,短短時間里捐款超過11萬元,一些村民還自動拆掉了路旁有礙觀瞻的土坯房屋。“現在通往村小組的路面硬化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人也活得更舒心了。”梁永全說。
  筆者瞭解到,自去年12月至今,陽山縣已組建村民理事會2386個,這些村民自治組織,通過自我管理,在陽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穩定中,發揮著新的作用。
  寫在最後的話
  在“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下,新一輪扶貧開發融入振興粵東西北發展的大格局中,各地努力實踐,呈現出不少新亮點、新探索。
  六期的專題,我們試圖呈現其中或給人驚喜、或予人振奮、或讓人感動的點滴。但無法盡然描摹的是——全省上下在扶貧開發中凝聚的各方力量,整個社會參與其中的“大扶貧”格局。
  省交通廳計劃安排1.5億元,幫助628個重點幫扶村解決道路硬底化問題。廣州中醫葯大學下屬省中醫院對口支援陽山中醫院,提供醫護人員進修培養、設備支援、疑難會診、培訓交流等多方面多層次合作。更有幫助村民民生實事件件落實。廣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駐村扶貧工作組幫助遭受自然災害的村民重建房屋。省財政廳等駐村扶貧工作組成立扶貧基金,解決村民困難,幫助貧困戶家庭成員參社會保險等等……
  正是各行各業共同支持扶貧開發,7986名扶貧幹部駐村,鄉村建設重新煥發火熱發展勢頭,粵東西北大地的一些鄉村開始呈現了新的面貌。
  一些外出青年開始回鄉創業。14日下午,梅南村的駐村扶貧幹部鄭章樹要帶著筆者去看村裡一些年輕人的創業計劃,一路上村民熱情地與他打招呼,老人家親切稱呼他的名字,他一一以爽朗的笑聲回應。
  “他們其實很愛這片土地,尤其是看到這片他們鐘愛的土地得到發展之後,他們心裡比誰都高興。”不少駐村扶貧幹部都認為,扶貧進村,不僅僅帶動的是當地經濟發展,幫助了村級建設,更是凝聚了民心,積聚起粵東西北落後鄉村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
  撰文:陳恆才 付強 鄧聖耀  (原標題:扶貧開發為基層註入“民心穩定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q46lqdr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